找到相关内容333篇,用时16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德山宣鉴及其禅风

    正藏》五一卷四五一页中栏)心缘不息,外驰的欲求不止,尽管他在外表持戒约束自己,但内心终究得不到解脱。因而宣鉴从甚深心地法门上提出了律仪的修持,重在使心缘“休歇去,无事去”,这在佛教的解脱论上面来说,...无可学,又走作甚么?若有学者,你将取学得底来,呈似老僧看!一句不相当,须吃痛棒。”(《新纂续藏经》七九卷一七二页下栏)事实上,行脚与参访尊宿,都只是一种方便,而并不可以取代在自家心地法门上面的用功。...

    蔡日新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173659560.html
  • 南岳怀让禅师的禅学思想

    定相;於法无住,不应取舍。汝若坐佛,即是杀佛。若执坐相,非解脱理也。   马师闻师所说,从座而起,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禅定无相三昧? ,   师曰:汝学心地法门,犹如下种。我说法要,譬彼天泽。...坐禅不是解脱之道。但这里怀让并没有排除坐禅的功用和特色。三是具有南宗特色的心地法门,即通过认识自己人人本有的清净佛性,就像为解脱“下种”一样,在外在的因缘成熟的情况下,就会自然...

    向学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312560322.html
  • 菩提心的实际体悟

    菩提心的实际体悟  宋智明   菩提心是成佛道度众生的无上道心,是依佛乘而行菩萨法门的根本。尽管依目前博地凡夫的地位而发心,但是因为所依的意境非常高远微妙,超越人世任何学术观念及修道人的一般境界,是人生宇宙中最极的理念与事境作为心之所托。所以而有“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广大誓愿。故此将已发真正菩提心者,称之为大心凡夫。  在《入佛明宗》一书中,有人...

    宋智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7102262546.html
  • 戒律之由来及其根本精神之研究

    之后,便常诵习,所以克证心地法门,直至成佛,皆以此戒为最胜因缘。此戒是三世十方诸佛之法,非始自作,故只称诵;诵者,读习前言,述而不作。又此戒,梵网经称为:「佛法中戒藏」,卽是诸戒之藏,举凡五戒、八戒、...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0442662903.html
  • 恭读〝憨山大师梦游集〞笔记〈一〉

    心地法门。相信大师当垂怜我们,摄受我们,让我们有足够的能耐接受一切的考验,具足坚定的信念,老实念佛,真正发愿求生极乐净土,是为所愿。  四、后记  戒静读大师开示,内心感动不已,早就想提笔摘录,惟恐有失...成熟而结庵于五乳峰下,并效法晋朝慧远大师,大力宏扬净土法门。  最后几年的时间,大师的度生弘愿终于圆满了,只因接受礼请到禅宗六祖大师的曹溪道场驻锡,不但兴复清规,更重整道场,培育僧才。直至明熹宗天启...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043063264.html
  • 禅机和转语

    事,则虚而妙。”空是不可描述的存在,空空才能显现妙有。   禅宗是心地法门。禅师们施设方便,重在契机,要因指见月,不能将指为月,否则就像缘木求鱼,舍本逐未了。...禅机和转语   蔡惠明   一、禅宗的演变   中国禅宗是诸宗派中的特胜法门,教外别传的心宗,主张不立文字,不落言诠,以心传心。《六祖坛经》载:“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

    蔡惠明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284863884.html
  • 常随佛学得大自在——喜读《喜悦人生》系列丛书

    是学习佛学、认识禅宗、修习禅观的良师益友,令我感动,令我敬佩。  “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从禅道惟在妙悟来看,禅宗心地法门,最为直截了当,是学佛修道的殊胜法门。秦孟潇居士早年即入佛门,在国内著名...

    觉 真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1310864027.html
  • 唐代马祖和中国禅宗

    若执坐相,非解脱理也。  马师闻师所说,从座而起,礼拜问曰:如何用心,即合禅定无相三昧?  师曰:汝学心地法门,犹如下种。我说法要,譬彼天泽。汝缘合故,当见于道。  又问:和尚见道,当见何道?道非色故,...事物没有任何执著和取舍,那么修行者又何必要通过坐禅去追求做佛呢?   (四)如要达到解脱,要学习“心地法门”,即学习识心见性的禅法,认识自己本有的清净佛性,这好像是为解脱“下种”,而外在师傅的教导仅仅...

    杨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01065561.html
  • 临济禅师语录讲话

    的是心地法门,此心法能人凡人圣、入净入秽、入真入俗,要知不是你本人有真俗凡圣之实相;能够给一切境安著真俗凡圣的名字,而真俗凡圣却安著作此人名字不得;因为真俗凡圣之实相与这人在一切境上安著的真俗凡圣名字都不可得。道流,把得时便全体起用,不要再执它的名句文字相,这样才号称为悟得玄旨。  讲话:  临济禅师究竟是说著甚么法呢?他只是说个没有物形的心地法门心地经云:“众生心犹如大地,大地能生五谷五果,吾...

    惟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10365621.html
  • 佛教对精神文明道德的意义

    五派十宗,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法门,无非是传授心外无法,法外无心的“心地法门”,开演“万法唯心造”的道理,只有正心诚意,懂得“心”的人,才能“安心”和善用其心,洞察社会各种现象的成因、规律、和对治方法...

    潘宗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33269872.html